從外觀看,這片立於德國達姆施塔特克蘭尼希斯坦區,橘灰色時髦新穎的連棟式住宅,並無特殊之處。不過它們在建築設計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既沒有通風口,也沒有冰冷的磁磚地板,也不至於在打開暖爐前,讓人冷得瑟縮蜷伏在毛毯下。事實上,這些房屋沒有暖爐。
持平而論,貝特霍德.考夫曼家中客廳,是有一具暖爐,但並沒有真正使用,只供緊急情況備用。即使在德國中部最冷冽的夜晚,考夫曼和其他有相同設計的新式「被動式節能屋」,只須一個吹風機的用電量,就足以供應他們所需要的全部暖氣和熱水。
在落地玻璃門推向露台的寬敞客廳中,穿著T恤的考夫曼:「你不必擔心氣溫,房子會自動調控溫度。」他說,他的新房子,坪數和父母的相去不遠,但所消耗的暖氣卻只有父母房屋的大約廿分之一。
許多國家的建築師為符合新的節能標準,像美國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標準,無不設計高絕緣、高效能設備,及利用替代能源,例如加裝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等的房屋。
這個在法蘭克福外郊、人口14萬的城市,是被動屋概念最先發想的社區。被動屋從不同角度面對挑戰。利用超厚的絕緣材料與複合式門窗,建築師將房屋包覆於密閉的殼中,讓熱空氣幾乎出不去,冷空氣也進不來。這意謂被動屋不僅可從太陽取暖,還可藉由設備,甚至住戶人體釋出的熱能保暖。
而且在德國,這種被動屋造價僅比傳統房屋高出約5%至7%。
數十年前也曾嘗試建造密閉式太陽能保溫屋,但因空氣滯留汙濁及潮溼發霉問題宣告失敗。但新的被動屋運用一套設計巧妙的中央通風系統,使問題迎刃而解。流出去的暖空氣和進來的乾淨冷空氣並排穿過,熱交換效能高達百分之九十。
達姆施塔特市「被動屋中心」工程師沃夫根‧哈斯柏說:「過去的迷思在房子暖和,必須要有暖氣裝置。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不需要能源的溫暖房屋。」
現在全球約有1萬5,000棟被動屋,絕大部分是過去幾年建造於德語系國家或斯堪地那維亞地區。
第一棟被動屋1991年建於達姆施塔特,主人是當地物理學家沃夫根‧費斯特,不過因為語言問題,被動屋概念普及速度緩慢。相關課程與文獻多為德文,而且直到現在,全世界只有這些地方,它的組件才量產。
但這項行業正逐漸在德國興起,法蘭克福的學校現在都以這項技術建造。此外,這種房屋也越來越普受歡迎。歐盟執委會正全力推廣被動屋。
於2003年為家人在達姆施塔特建造第一個被動屋的喬格‧齊克說:「我在一棟老舊的大房子長大,老覺得屋裡冷了10度,所以我知道我要建造不一樣的房屋。」
大多數被動屋,每人的使用空間約45平方公尺,生活空間雖然舒適,但稱不上寬敞。哈斯柏說,想住大一點房屋的人,得另外設計。他說:「需要寬闊的空間才覺得夠住的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關鍵字句
既能節能(energy efficiency,energy saving),造價又不比傳統房屋(conventional house, traditional house) 貴太多的被動式節能屋(passive house),越來越夯。
這種節能屋的概念(idea, concept) 源自德國, 經過被動式設計(design),房屋可完全不受外在氣溫(temperature)影響,自動調節(adjust)成適當溫度。這種房屋較傳統房屋密閉 (airtight),再搭配高效能的暖氣轉換(heat exchange)與巧妙的中央通風系統(central ventilation system),可一年四季常保舒適溫度。
被動屋使用超厚(ultrathick)絕緣材料(insulation) 及組件(component),不同於傳統門窗的複合式(complex)門窗,讓房屋變成高度密閉(airtight)空間,熱氣無法逸出 (escape),冷空氣無法滲入(seep in),以達到保溫效果。
這種房屋不僅僅靠留住太陽的熱能(solar energy) 保溫, 同時可依賴高效能設備(high-efficiency appliance) 及住戶(occupant) 人體釋放的熱能,幫忙房屋保溫。這也是標題所說,即使不靠暖爐,房屋也能暖洋洋(without a furnace, warm in the winter)的原因。
德國被動屋,只須一隻吹風機(hair dryer)的用電量,即可供應一家人暖氣與熱水。同時,在德國,這種房屋造價僅比傳統房屋高出5% 至7%。這兩點均十分有利於節能屋的推廣(promote),歐洲議會即提議2011年前,新建築應符合被動屋標準(standard)。 (王麗娟)
(紐時周報)
【2009-02-03/聯合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