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決缺水危機 都市也可建水庫

更新日期:2009/08/07 12:22 賴宥霖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整理報導】在都市中也可以建水庫?有民眾投書自由時報建議,政府可以幫助民眾在都市中設立「集水設備」,回收降在都市地區的雨水,根據測試至少能有效留住五成,儼然是都市中的小水庫;除了開源外,聯合報的社論也提供水資源的節流方式,包括限制水價、節省農業及生活用水等。


台灣久旱無雨,雖然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今年第一個颱風,但也只是暫解燃眉之急,兩篇文章不約而同的指出,根本解決之道還是水資源的規劃。


台師大博士候選人陳昌宏在自由時報投書《旱災水災的荒謬組合》,指出要活用水資源,最重要的是留住雨水。陳昌宏說,每人每天上廁所、維護生活環境等用水,佔了將近一半的量,這部分的水對水質要求不高,可以在都市中架設「集水設備」留住雨水來加以利用。


陳昌宏指出,許多綠建築已經有類似的「雨水回收設備」,能留住五成以上的雨水。未來水利署和營建屬如果可以規範建築物必須有集水設備,就能在都市中建立許多「小水庫」。


除了留住雨水的開源方式,聯合報社論《抗旱須有治本的思維》一文中則指出節流的方式。社論中強調,台灣的水價太過便 宜,「水價結構不考慮成本效益,不談使用者付費,更沒有資源保育內涵。」且因為處理水的過程中要耗費電力,但完全沒有反應在水價上。「民眾繳一度水費,政 府代墊一度水處理的電費。」


社論中也指出,每年一百三十億農業用水,佔了台灣用水量的七成,但是只有三成被作物吸收,其餘七成不是蒸發,就是流失,建議政府可以從這裡節省用水。社論舉了以色列的「微灌溉」技術,只有台灣六分之一的年降雨的以色列,作物可以百分百吸收水資源。


除了農業用水外,社論中也說,生活用水也有節省空間。「台灣每人每天生活用水超過三百公升,幾乎是歐美已開發國家的一倍。」社論表示,台灣其實可以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節省三成的生活用水量。


其次在水資源回收這一塊,社論指出台灣做的最差。「當今工業區的廢水處理廠是為排放入海而設置,不是為了回收再利用。」工業用水回收的技術層級低,但是效益很高,卻沒有人去做。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7/115/1oj8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優優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