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風險重重
2009年08月13日 07:32:22  來源:人民日報
 

  



    資料圖片:這是2007年3月27日,阿根廷西南部聖克魯斯的烏普薩拉冰山一角正在融化。氣候變暖已經成為當前越來越熱的話題。 新華社發(劉宇、段卓力編輯)


    2009年第三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10日至14日在德國波恩舉行。本次談判雖然是非正式磋商,但是其成果對于在年底舉行的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能否達成新的減排協議卻至關重要。


  巨大的利益分歧


    本次談判的主要內容是將6月份舉行的第二次談判達成的一項協議草案進行討論、整理和濃縮,因為上次的草案只是一個各方立場匯總,長達200多頁。


    波恩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所在地,今年前三次談判的會場均在此。9月份和11月份的第四、五次談判將在泰國曼谷和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這些談判的目的是,為今年底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制定出一個新協議文本,以取代即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作為全球遏制氣候變暖的新國際法文件。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表示,希望此次談判取得“具體和實質性的進展”。但他也不無擔憂地說:“當前你看到的是巨大的利益分歧、越來越少的時間……我很擔心的是接下來我們該如何讓待定內容簡化成有意義的表述。”


    據專家分析,在許多談判的關鍵議題上,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還存在不少分歧。就本次會議來看,發達國家對 2012年到202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表現消極,並且對于發展中國家一直呼吁的發達國家提供環保技術和資金支持等,發達國家也不願列入談判議題,相反 發達國家試圖給發展中國家制定難以接受的減排目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喬裏于本次談判舉行前夕接受德國媒體《德國工程師協會新聞》採訪時指出:“對目前氣候問題應負完全責任的是發達工業國,它們造成了這個問題,因此現在也必須由它們來解決。”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官方網站12日轉載參加過《京都議定書》談判的英國前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的話警告說,發達國家如果不改變立場,哥本哈根談判將面臨破裂的危險。


應對氣候變化關鍵年


    2009年被認為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按照2007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確立的“巴厘島路線圖”,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國際社會應就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達成新協議。


    越來越近的會期給國際社會帶來了緊迫感,今年夏天世界范圍內頻繁出現極端氣候現象更是敲響了警鐘。包括東南亞、南亞和東亞多國在內的亞洲大部分地區頻遭暴風雨襲擊;歐洲多個國家和北美洲部分地區持續高溫熱浪;低溫寒流則襲擊阿根廷大部和巴西南部。


    據肯尼亞廣播公司12日報道,由于天氣幹旱導致食物及飲水短缺,肯尼亞各動物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大批死亡。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6日發布的報告稱,7月份北冰洋融冰速度為每天減少10.6萬平方公裏海冰,相當于三個比利時的面積。全球變暖不僅加劇了冰川融化,還造成了一些地區自然災害頻發。據英國利茲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最新研究預測說,2050年,受到全球表面氣溫升高影響,美國被山林大火燒毀的土地面積將增加50%。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決策咨詢部劉洪濱博士認為,據實際觀測,今年在全球范圍內,高溫天氣增多、某些地區降水量增大,臺風強度有所增強。這些極端天氣有些是孤立的低概率事件,但由于其出現頻率的不斷加快,反映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趨勢。加上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也在增大。


危及糧食安全


    全球變暖還影響到了種植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領域。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葡萄酒釀造業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8月11日,法國一環保組織和相關業者在《世界報》上發文指出,如果再不採取措施遏制氣候變化,法國將可能不再適合種植葡萄。文章還呼吁法國政府在今年年底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積極推動各方達成協議。


    同時,有專家指出,氣候變暖不僅會使海平面升高,還會嚴重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環境,危及人類的糧食安全。被譽為美國“果籃子”的加利福尼亞州部分地區將可能不再適合多種果樹的生長,加州農業將因此遭受重創。


    另外,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一份最新報告顯示,隨著全球變暖,一些國家的農民將不得不選擇新作物品種耕種,例如將更加耐熱的玉米來代替高粱等。


    英國政府10日發布首份糧食安全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會對糧食作物的種類、種植方式和種植地區等造成影響,強調應該準備應對可能由此引起的糧食安全問題


    報告說,氣候變化與英國乃至全球的糧食安全之間的聯係是復雜的,不確定的和多變的。氣候變化對很多方面都會產生影響。比如,多變的天氣將導致收獲難度增加、旱災和蟲災,這將可能導致糧食供應和價格都產生動蕩。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會對英國的商業長期發展計劃和基礎設施的適應性提出挑戰。沿海地區的洪水將影響港口和農田利用。(人民日報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劉華新、王如君、董力)


點評


    長期以來,國際氣候政治一直由三大集團的互動所決定,即傘形集團(成員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冰島、日本、新西蘭、挪威、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歐盟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而尤以歐美之間角力為一大特徵。


    歐盟始終積極倡導溫室氣體減排,這不僅與其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有關,更與其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息息相關。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大打“氣候牌”,試圖以領先的環保技術展開與美國的競爭。


    而以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從拒絕承擔任何強制性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到現在願意參與國際氣候談判,這種顯著的轉變,不僅是建立在氣候變 化科學之上,而且與本國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這些發達國家不僅希望利用能源技術、發展新能源達到走向復蘇、創造就業的短期目標,而且更賦予其培育新經濟增 長點、新主導產業的長遠重任。特別是對美國而言,還有一個重要目標,那就是要繼續力保美國在解決全球性事務上的領導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趙行 姝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優優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